〔育兒聊聊〕幼教課綱、公幼上課學什麼?

by msmist

通常老師在教學、備課之前需要列一份教學大綱,
或是依照課綱安排教學的內容、教具,
這算是老師教學前要做的基礎作業。

會知道這些因為我以前是某XX師範畢業的,
(選填科系誤打誤撞填到師範…)
我就很自然地去查看幼兒園的課綱~

不過我以前念的是中學教育學程,
不是小學、幼教學程,
所以對於幼教方面的內容不是那麼清楚。

即便自己當了媽媽,
育兒這件事跟一般人相同,
都是第一次從頭學^^


幼兒園六大課綱

教育部依據「幼兒教育及照顧法」的規定,
制定了幼兒園的六大課綱:

  1. 身體動作與健康:覺察與模仿、協調與控制、組合與創造
  2. 認知:幼兒在蒐集、整理訊息及解決問題活動中的行為觀察
  3. 語文:肢體、口語、圖像符號和文字功能
  4. 社會:探索與覺察、協商與調整、愛護與尊重
  5. 情緒:覺察與辨識、表達、理解、調節
  6. 美感:探索與覺察、表現與創作、回應與賞析

公幼、非營利、私幼都是以此課綱為基礎,
規劃教學內容的延伸設計。
(探索、觀察、協調等能力在這六大綱要都非常需要)

而透過統整各領域課程的規劃與實踐,
希望能夠使幼兒擁有核心素養
(核心素養: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,所應具備的知識、能力與態度。)

如果對於課綱的詳細內容有興趣,
可以到全國教保網查詢相關資訊~

私幼每所學校會有各自的特色,
可能強調雙語、全美語之類的,
教學模式也分成蒙梭特利、華德福、單元教學…等。

因為我自己小孩是讀公幼(私幼我不太了解~)
接下來我會以她學校的課程內容+課綱一起說明!


公幼學什麼?

公幼大多是採主題式教學,
課程都會環繞在那個主題、發想延伸項目。
老師和小朋友之間也會彼此問答討論,
沒有強調一定的制式答案。

像我女兒這學期的主題是:故事家。
設計的活動可能就有閱讀繪本、練習說故事、製作故事……之類的~

因為是中班+小班的混齡班,
老師對於小班的要求目標比較低,
中班的要求目標則難度相對高。

例如下圖的學習指標,語文部分:
小班目標是喜歡探索圖畫書、重述故事,
但中班則是理解故事的角色與情節、編故事。


身體動作與健康

每天上課一定至少半小時的大肌肉出汗活動
有時候戶外、有時候室內(看天氣),
幼兒園都備有一些活動器材讓小朋友邊玩邊學。

我之前在FB有分享過 ↓↓↓

認知、語文、美感

認知這塊就是邏輯思考能力,
老師會鼓勵小朋友蒐集or整理訊息。

接著就需要語文表達,
可能運用肢體、口語、圖像等方式,
讓他們有辦法完整敘述意思。

美感就是課堂上的一些創作,
搭配主題活動運用素材發揮創意,
我女兒說老師常講『發揮創意』這句話XD

社會、情緒

上面的主題活動紙箱屋,
老師要小朋友跟夥伴討論溝通,
這其實也是社會化的一部分。

跟同儕相處這件事…只有去上課才會經歷,
過程中小朋友才會知道…這世界不是以他為中心!

▲ 老師寫下<紙箱屋>活動,小朋友討論(抱怨)跟夥伴遇到的困難 : )

此外更重要的是情緒
我記得女兒小班第一學期的主題就是認識情緒!

先認識、消化,進而調解、分享情緒,
尤其情緒管理真的不容易,
連很多大人都搞不好自己的情緒了…
所以從小就要學習如何面對自身情緒。

女兒幼兒園有辦過一個聖誕義賣活動,
我覺得這活動非常有趣、有意義!
老師們讓同學捐出家裡不需要的玩具或書本,
也給予挑選交換新玩具的機會,
讓小朋友學會分享、順便認識自己的心情與感受~

▲ 小朋友的童言童語真可愛 ^___^

你希望孩子學什麼?

我媽最愛問我女兒(聽膩了):
『去上學都在玩什麼?』『老師有教什麼?』『有沒有教你寫字?』

突然想到之前在FB社團有看到一篇討論串,
關於「幼兒園時期要學什麼」的貼文,
底下有篇留言我覺得蠻棒的(特別擷取下來):

『想一下這個年紀的小朋友真正需要的是什麼…不是家長需要什麼、而是小孩需要什麼』

『應該不是多念什麼學科,這時候的孩子該要養成習慣團體生活、自理的能力,還有離開父母親獨立上學所面對的…不管是課業或人際關係,都要有點基礎認知,上小一時才不會遇到事就慌張覺得受挫、抗壓力不夠,不管玩也好、學習也好,一開始給予正確的觀念,孩子才能懂得思考』

這名網友應該是在強調適性教育
就是配合幼兒發展、做他們該做的事情 。
而幼兒園階段培養的主要就是基礎能力

不過說到底,小孩在幼兒園階段的學習,
很大一部分還是取決於家長的想法與態度,
這其實都滿主觀、沒有什麼對錯。


以上小小心得記錄分享~
個人意見,謝謝閱讀^^

You may also like

留言吧!